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因为疫情,而成了宅家一族,追剧、听歌成了日常,那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
当你戴着耳机,感觉电流声从左耳穿到右耳;当你安静冥想,似乎听见远山的呼唤、流水潺潺……
出现这些现象,不是因为你的耳机好,也不是因为你境界高,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医生提醒:你可能是患上了耳鸣。
据统计,全世界有15~20%的人患有耳鸣。我国约有1.3亿耳鸣患者,其中顽固性耳鸣患者达5000万之多。患有耳鸣的人,轻则不影响听力,不影响生活,重则就算全聋也会有耳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如何确认自己患上了耳鸣?
耳鸣有哪些诱因?
耳鸣要不要治疗?
……
欢迎来到良乡助听器的科普时间
耳鸣是指无外界相应声源或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人耳主观感受到声音。
耳鸣从新生儿到80岁以上都可出现,但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以中年人为主。
耳鸣的人可能听到这些声音:
除了一开始我们说到的电流声、流水声、说话声,还可以有蝉鸣、嗡嗡声、尖锐的嘶嘶声等,甚至还有一些病患根本无法形容的“怪音调”。
音量呢也是时大时小,这些声音只有患者自己听得到,而且越安静,会觉得耳鸣越大声。
此外,通常我们称双侧同频率的耳鸣,且感觉声音弥散在颅内为颅鸣。颅鸣是一种特殊的耳鸣,颅鸣患者应警惕中风前期、幻听、高血压、颅内肿瘤等颅鸣背后的其它隐患。
我们可以将耳鸣分为两大类:继发性耳鸣和原发性耳鸣。
1
继发性耳鸣
继发性耳鸣是某些已知疾病引起的,比如常见的中耳炎、药物、噪声、外伤等可能会引起这类耳鸣。
2
原发性耳鸣
原发性耳鸣则指找不到具体原因引起的耳鸣,我国90%左右的患者都属于原发性耳鸣。
需要警惕的是,耳鸣是一种症状,出现耳鸣很可能是身体罹患疾病的“警报”:
■ 单侧耳鸣可能是该侧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肿瘤的先兆症状;
■ 波动性耳鸣可能提示颈动脉瘤、静脉球体瘤或颅内血管病变;
■ 先双侧耳鸣,继而听力减退对某些正在接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庆大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等耳毒性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可能是药物性中毒的危险信号,应立即停药;
■ 青年(特别是女性)耳鸣,可能是耳硬化症的最早症状;
■ 梅尼埃病患者,耳鸣出现或原有耳鸣出现改变,可能是眩晕发作的先兆。
■ 贫血、高血压患者出现耳鸣或耳鸣突然加重时,表明病情恶化,应警惕;
■ 耳鸣还可以是心脏病发作的前驱症状。
…… …… ……
耳鸣最大的危害,不是持续存在的声响,而是声响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之后,引起患者情绪上的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过度反应。
耳鸣是一种病,更是一种“心病”。不要小看这耳中持续存在的小声响,它真的能让耳鸣患者抓狂、绝望甚至崩溃。
耳鸣与生活状态、情绪反应相互影响,它们之间会形成一个不良的循环,相互产生负面作用,加重各自的症状。
我们要做的是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可能需要药物,但是我们也需要正确认识耳鸣,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并得到心理上的专业支持。
面对耳朵里这些“小声音”首先我们需要判断:哪些耳鸣需要看医生?
⇨ 如果耳鸣总是短暂的,时有时无,无需特别在意。其实你听到的是呼吸、心跳、血液循环、关节活动、肌肉收缩或者耳部血管搏动的声音。这些声音平时也存在,只是被外界声音掩盖,只有在特别安静的时候才能听见。
⇨ 耳鸣如果像蝉鸣一样响,并且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寻求专科医生帮助。
对于大多数耳鸣患者来说,治疗的目的并不是“绝对治愈”,而是纠正可能引起耳鸣的因素和疾病,减小耳鸣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
六招可让你“耳根清净”:
01 掏
如果耳屎(学名耵聍)太多,堵住了外耳道也会出现耳鸣。掏掏耳朵,外耳道通畅了,耳鸣也就好了。
但掏耳屎的坏处很多,而且掏耳屎时耳屎碎片粘在鼓膜上,也会引起耳鸣,所以最好找专业的耳科医生来为你掏耳朵。
02 压
如果耳鸣比较轻,压一压耳屏(耳朵上遮挡耳道的小凸起),耳鸣可能就会消失,不妨试一试。
03 听
你会发现,环境越安静耳鸣越明显,如果周围有杂音,耳鸣反而会减轻或消失。
所以在你被耳鸣搅扰时,用随身听、小风铃等装置制造一些能使你比较舒适的声音,以减轻甚至抵消耳鸣的单一噪声。在舒适的声音环境里,你也许能慢慢找回平静。
04 移
越是关注,耳鸣就越明显。耳鸣一出现,就立即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比如听听音乐、读书、看报等等。你不在意耳鸣,耳鸣也不能令你烦躁了。
05 松
精神或情绪紧张也会导致耳鸣,可以试试放松训练~不管是坐着还是躺着,只要你感觉舒适的姿势即可。闭上双眼,让身体的神经和肌肉尽可能地放松;脑海里可以想象一些让你陶醉的画面,比如平静蔚蓝的大海,郁郁葱葱的树林。
慢慢的你会发现耳鸣的困扰减轻了,心情也会更加愉悦。
06 医
药物治疗:
对于突发性耳聋、自身免疫性的内耳疾病和梅尼埃患者,药物治疗或者鼓室内地塞米松注射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大多数耳鸣患者,特别是长期慢性耳鸣患者来说,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
助听器:
耳鸣并伴有听力下降的患者,常常会发现,在使用助听器后,耳鸣的困扰减轻了。因为助听器能使外部声音更清楚更响亮,相对来说耳鸣就不那么明显了。
行为学治疗:
耳鼻喉科医生慢慢的意识到,行为学治疗往往比药物治疗更加有效。耳鸣的治疗除了耳鼻咽喉科医生的参与外,还需要神经内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运动治疗师、理疗师等多学科的辅助。行为学治疗包括:
耳鸣再训练方法
生物反馈和缓解压力方案
认知-行为疗法
耳鸣再训练方法: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TRT 也称为习服治疗,通过针对性的咨询结合可佩带式发声器所产生的低水平、宽频带噪声及环境声响达到习服。治疗的目的并非完全消除耳鸣,而是达到这样的效果:除非患者有意识的注意耳鸣,否则患者不会感知到耳鸣,或者即使感知到耳鸣,也不会引起患者的烦扰。
生物反馈和缓解压力方案:这是一种放松技术,当患者能够调整其对于耳鸣的认识和反应时,许多患者会注意到耳鸣有所减轻。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 这是一种干预措施,激励患者正确认识耳鸣,找到对抗耳鸣的策略,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反复训练来加强这种策略,改变对于耳鸣的心理反应。
小贴士
如何保护听力?
耳鸣的发病诱因和机制都比较复杂,目前国际上也没有专家们统一的定论,但是经验告诉我们,生活中一些可能诱发耳鸣的习惯应该尽量避免!
在日常生活中,请注意保护听力:
❶ 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里,会产生听力下降、耳鸣,要注意防护,减少噪声源,佩戴防护耳罩、耳塞等。在在噪声环境下的高危人群,应调换工作环境。非职业人员不要长时间、大音量的在噪声环境中佩戴耳机。
❷ 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身体疲劳状态时,易出现或加重耳鸣。这时应调整工作节奏,放松情绪,转移对耳鸣的注意力。
❸ 咖啡因和酒精常可加重耳鸣。吸烟使血氧下降,而内耳毛细胞又是对氧极其敏感的细胞,缺氧会对毛细胞造成损害,因此要改变不良习惯。
❹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适应具有耳毒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应该重视以下几种耳鸣:一直持续的慢性耳鸣、日益加重的慢性耳鸣、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耳鸣、搏动性耳鸣。
上一篇: 关于耳朵,你不知道的9个事实!
下一篇: 助听器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