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者在听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需要选择助听设备来提升听力,改善听声和交流。但戴上助听器之后也不可能达到正常听力人的听声效果,因此,戴上助听设备之后,还需要应用一些交流策略。
-
缩短谈话距离
-
要获得最佳的言语感知效果,听者应与谈话者面对面,并处于谈话者
的直接声场之内。言语感知只能在临界距离内才能得到改善,如果超
出该距离,辨别能力就会下降。因此在任何环境中,谈话者和听者之
间的距离都不应超过该房间的临界距离。为了使谈话距离保持在临界
距离之内,需要对房间的设施重新布置。例如,在特教学校,教室内
采用小组授课(听者只有一小组人),而不是传统的授课方法(有很
多听者)。Crandell等人报道,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授课形式,儿童的
言语感知得分能够达到91%。
-
“清晰”的言语
-
“清晰”的言语也有助于改善言语感知效果。“清晰”的言语是指谈话者通
过放慢语速、提高声音以做到发音清晰,这正是许多新闻播音员的说
话方式。一些研究表明,清晰的发声方式能显著改善噪声和回响环境
中的言语感知效果。Payton等证明在较差的听觉环境中,使用清晰的
发声方式,正常听力者的言语感知平均可提高20%,SNHL者平均可
提高26%。此外,要学会“清晰”的发音方式并不困难。
-
充分利用视觉交流
-
在较近的距离内,与谈话者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听力损失者最大限度
地利用唇读。唇读的最佳距离为5英尺,在20英尺处效果会显著下降。
在嘈杂的听觉环境中,听者会更多地依赖唇读和视觉。
-
改善聆听技巧
-
聆听是指个体觉察、辨别、识别和理解听觉信号的能力。成人45%的
日常交流由聆听完成,而在校学生则为60%。如果一个人在听觉处理
的任一过程中存在困难,那么都将无法有效地利用听觉信息。尽管聆
听在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很少有人对听力损失者进行聆听技巧的
指导。Erber强调应该通过全面的听力学和语言发育检查对学生的听觉
技巧发育(如声音的觉察、识别、辨别和理解)进行评估。它是听力
障碍儿童听觉训练的基础。同时,在选配新的助听装置时,佩戴者也
必须进行听觉训练。
上一篇: 助听器是选配一只还是两只呢?
下一篇: 助听器可以给朋友听一听试试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