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助听器只是把声音放大而已,又不能真的恢复听力,没想象中那么大的作用。”
有人说:“多亏有了助听器,我才能正常沟通、正常上班。” ...... 同样是佩戴者,却对助听器的作用有着不同的评价,你属于哪种呢?如何正确看待助听器的作用? 客观地讲,助听器肯定是有效的,但它的作用也确实是因人而异的。 听到 助听器根据不同听损程度进行放大补偿,低频下降严重就对低频多放大,高频下降严重就对高频多放大,绝大多数助听器都有重点地放大语言频率,保证用户听到并能正常沟通。 但它并不能满足所有频率的补偿,比如10000Hz以上或100Hz以下的频率,所以即使佩戴最好的助听器,也比不上正常听力,认为佩戴助听器后就不会有听觉障碍的想法是完全不现实的[1]。 听清 麦克风、降噪技术以及与手机、电视等的连接功能不断发展,使得助听器尽可能地在各个环境下向用户耳朵提供清晰、不失真的声音。 但由于内耳毛细胞与听神经损伤病变,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分辨能力下降,包括噪音环境下的聆听清晰度下降。这样,助听器的声音在经过内耳和神经通路时也同样会面临分辨不佳的情况,毕竟助听器代替不了毛细胞、听神经以及大脑皮层的作用。 幸运的是,佩戴助听器后在轻松聆听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一定程度上提高言语分辨能力。 预防听觉功能下降 听力损失不及时治疗干预,会出现听觉剥夺。大脑的听皮层由于没有声音刺激,可能会被重新分配给其他方面,如视觉处理,从而导致这部分大脑萎缩、难以理解和处理信息。 佩戴助听器可使毛细胞、听神经得到刺激,保持活跃,继续拥有听到和理解周围声音的能力,预防听觉功能下降,简单理解就是“用尽废退“。 提高生活质量 听不到、听不清的背后是越来越少的人际交往、不和谐的家庭生活,难以晋升的工作甚至失业。参与不了谈话只能闭口不谈、调高电视音量吵到其他家人、漏听错听影响工作效率,这些导致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助听器不只是听到听清那么“简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生活质量。 防止认知衰退 听力损失可能会增加大脑的认知负荷,它还可能导致社会孤立,而这又将加快认知衰退、抑郁。有证据支持使用助听器在防止认知衰退方面的作用[2]——通过恢复沟通能力,助听器可以改善用户的情绪、提高社交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并使其能够参与认知刺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