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听起来比辅音更响,包含的低频能量也更多,但这些元音对言语理解贡献不大。如果将500 Hz 以下的能量都去掉,对于言语可懂度来说仅损失了5%;如果将1000Hz以上的能量都去掉,虽然仅损失5%的能量,但言语可懂度却损失了60%,因此500~1000 Hz 是响度和言语清晰度最平衡的范围。
从语言能量曲线和清晰度曲线上可以看出低频的能量大,高频的能量较少,但高频对于言语清晰度的贡献明显比低频大。通过不同程度地滤掉低频保留高频,可以取得较好的言语清晰度。低频赋予声音音色和质感,高频赋予言语的清晰度,表中反映出各频率的言语能量与可懂度的关系。
|
言语能量与可懂度的关系 |
|
频率范围(Hz) |
言语能量(%) |
可懂度(%) |
62--125 |
5 |
1 |
125--250 |
13 |
1 |
250--500 |
42 |
3 |
500--1000 |
35 |
35 |
1000--2000 |
3 |
35 |
2000--4000 |
1 |
13 |
4000--8000 |
1 |
12 |
人们对自己的声音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自我监控:
(1)听到自己的声音后自动纠正错误发音。
(2)在噪音环境下自动提高音量以便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3)在对远处的人说话时也会自动提高音量。
(4)在安静环境下会自动减小音量。
(5)通过气、骨导两条通路听自己的声音。
(6)感冒时声音传导会受到影响,因为此时处于暂时的轻度传导性耳聋状态。
永久性的听力损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言语功能下降,比如由腮腺炎或脑膜炎引起的突发性听力下降者短期内可保持言语功能,但不久就迅速减退;对由老年性听力下降或耳硬化症引起的渐进性听力损失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高频听力损失,然后音质改变,声音听起来很机械,以及通常不能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绝大多数听力损失都是渐进性的,弱听人士自身通常难以察觉到,只有当听力损失影响到了自己的言语发音,才发现自己不能很好地分辨别人的声音,他们通常将其归咎为年龄的增长而不是听力的衰退。
正常人是听声音,而听力损失者则是感觉声音,两者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如果将他们的听声方式改变,他们都会觉得自己的声音变了。助听器能够帮助弱听人士听到以前听不到的某些声音,很多人不能立即适应这一改变。所以,在选配助听器时,验配师会向他们解释清楚,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助听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