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助听器普及度低,多数老年人在经历长达数年的听力损失后才会考虑选配助听器。这种延迟干预的现象往往会导致不可逆的听觉神经退化,进而引发言语分辨力变差等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助听器作为听力康复的医疗辅助器具,其效果并非是一经佩戴就能立即恢复原有的听觉功能,而是佩戴者需要经历较长的适应和训练过程。家中听损人士戴了助听器后,家属可以注意以下细节,帮助他们听得更好,增强聆听信心。
一.耐心度过适应期
适应期(通常1~3个月)是助听器发挥效能的核心环节。长期听力损失会导致听觉皮层发生神经重塑和功能性萎缩,当助听器将外界的声信号传递到退化的听觉中枢时,声信号难以被有效处理,因而极易引起用户的不适感与失真感。通过循序渐进的使用,从每日2小时逐步延长至全天佩戴,再配合专业验配师的参数微调,能逐渐帮助大脑重新识别和解析声音。
二.语言训练
许多人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言语训练仅适用于正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儿童,担心若听力受损未能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其发音不清、语言发育迟缓。因此,家长通常会高度重视助听器佩戴后孩子的言语矫正训练。然而,这一需求在老年听损群体中却常被忽视。
事实上,长期听力损失会导致老年人的听觉系统发生退化,使其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言语分辨能力显著下降。当他们初次佩戴助听器时,由于耳听神经长期处于"听觉剥夺"状态,突然接受新的声音刺激,反而可能出现"听得见但听不清"甚至"越听越糊涂"的情况。这是因为大脑需要时间重新适应并处理这些曾被"遗忘"的声音信号。家人可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通过互动式语言训练方式帮助老人逐步适应助听器,比如读报读故事等。每读一段后请老人复述一部分内容,一是既能刺激听觉神经,让他们习惯助听器辅助后的听力;二是通过交流沟通的互动,增强言语理解能力的同时,改善因听力损失导致的认知反应迟缓。
三.眼神交流
眼神接触是沟通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可以帮助双方更加集中精神,对沟通有极大的辅助。
四.注意沟通环境
说话时注意距离和周围环境,对于有听损的老人,即使戴上了助听器,也并非能像顺风耳般毫无障碍地听清一切。尤其是在有听损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家人在老人听的见的地方说话,不要开着电视,隔着一个房间喊,这种听力挑战对听损老人们来说是特别困难的。
还有就是尽量选择明亮的地方进行交流,让听损人士可以清楚看到说话者的口型。听损人士可以通过看口型结合听到的话语,来填补听觉的言语空隙,这可以大大提高言语的判断力和分辨率。
五.换一句试试
很多人觉得家中老人听不见,就扯着嗓子大声重复同一句话即可。往往结果就是无论大喊多少次,老人还是在同一个地方打岔。而且当声音超过一定分贝后,老年听障患者的言语识别率会出现典型的“回降现象”,对辅音识别的准确率会显著降低。如果一句话中有词句老人听不懂,那换一个或多个说法来表达,可能可以很快被理解。
温馨提示:听力损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听力辅助手段的介入也是需要循序渐进。助听器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它无法瞬间恢复听力,而是一个逐步适应和改善听力体验的过程,需要听损人士的坚持佩戴与家人的支持、鼓励,只要不放弃、不气馁,正确使用助听器,有问题积极沟通解决,听力损失人士也能重获新“声”,越听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