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宝宝的康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家长主动学习和了解相关康复知识,耐心细致地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而公众对听力障碍的了解、对听障宝宝家庭的接纳,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十聋九哑”早成过去式
幼儿学习说话,是通过模仿,边听边说的。当他的发音正确时,就能马上得到肯定,说错时就会有人校正。幼儿边听边说,慢慢地就理解“BA-BA”是父亲,“MA-MA”是母亲的含义,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过去,由于康复治疗技术相对落后,听障幼儿听不到声音、无法模仿、理解和学习语言,错过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导致幼儿长大后终生都无法说话,这就是以前常听到的“十聋九哑”的原因。
技术的进步让听障宝宝开口说话成为可能。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通过聆听学习语言的干预技术。近些年,随着技术和理念的发展,通过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和治疗,很多幼儿在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移植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康复治疗,可以听到声音并且开口说话。经过康复训练的听障孩子,大都获得了语言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很多已经升入普通小学、中学,有些甚至已经进入大学。
孩子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岁之前。对听障宝宝而言,越晚干预,康复的难度越大、干预的效果也越不理想,但现实中,有很多由于家长的忽视,延误治疗时机的案例。当孩子两三岁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有些家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贵人语迟”,自己的孩子只是说话比较晚而已;尤其现在很多孩子是隔代教养,老人经常会忽略孩子生长发展迟缓的警示信号。
一些轻度听力障碍被家长忽视。目前我们国家对于听力残疾分为四级,其中程度较轻的四级听力残疾是指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分贝,听力损失在40分贝以下,我们称之为重听或者弱听。
重听和四级听力残疾的幼儿还残留有部分听力,我们离他近一点说话、声音大一点,他或许能听到,但是他仍然会损失很多的声音信息,缺乏足够的听力素材积累。家长往往忽略对于重听和轻度听力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和干预,直到幼儿园,老师开展集体活动时才发现,听障宝宝和其他孩子不同。但这时已经错过了孩子听力积累、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期。
科学方法和开放心态都很重要
听障幼儿学习和正常孩子一样,需要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他们也是一个个需要关爱、理解的孩子,一样需要家长给与温暖和鼓励。
在生活中创造学习的机会。最新的干预理念中,听障孩子是康复的主体,家长是康复的主导,康复教师是指导。家长要在生活中创造学习的机会。家长要观察孩子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移植后的表现,如果电话铃响了,孩子有反应,如转头、停下来等,家长一定要进行反馈——“咦,是什么声音?我们找一找。”然后将孩子带到电话旁边——“哦,原来是它的声音啊。”
不要局限于很大的声响,一般日常声响都要让孩子聆听,例如走路的声音、风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等。
在游戏中创造学习的机会。玩是所有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生命活力的体现。在游戏中幼儿获得运动技能,发展认知能力,学习社会交往方式,体验积极情感。听障幼儿的学习也遵循健听幼儿的学习规律,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喜好,给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孩子的康复训练游戏化,寓教于乐,寓训于乐,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充满快乐。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边看绘本,边读故事,让孩子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发展孩子的听力理解、语言表达能力。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很多听障幼儿的家长非常焦虑,经常向教师询问“别的孩子对声音有反应,我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孩子何时才能开口说话”等问题,给自己、孩子、教师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家长应该明白听力语言的康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存在个体差异。刚佩戴助听器或者刚完成人工耳蜗移植的幼儿,在学习语言方面,就像新生儿一样,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的积累,从健听到咿呀学语,至少要给自己、给孩子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幼儿园和社会要给听障宝宝更多支持
笔者所在的启聪幼儿园,听障宝宝和健听宝宝在一起学习生活。教师会引导健听小朋友接受听障宝宝:有的人眼镜看不清,所以要戴眼镜;有的小朋友耳朵听不清,所以要戴一个非常可爱的助听器(人工耳蜗)。教师会告诉普通幼儿一些注意事项:要爱护听障宝宝的助听器,不能拉、不能拽;和听障宝宝说话,声音大一点、距离近一点、速度慢一点;如果他听不到,请你再重复一遍,或者站到他的正对面说;如果他没有听懂,请你缩短句子的长度、也可以换个词试试。老师还会挑选一两个比较细心的小朋友帮助一个听障宝宝,上课的时候,老师发出指令,如果听障宝宝没有马上反应出来,旁边的孩子就会及时地提醒他。
可是在很多幼儿园,听障宝宝却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有些孩子在聋儿康复中心接受了早期干预治疗,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具备了进入正常幼儿园学习的能力,但他的家庭经常遇到很多不理解甚至排斥。事实上,正常幼儿园接受康复治疗后的幼儿,并不需要提供很多特殊的照顾,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需要教师真正地接纳、关爱,鼓励和支持他们;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宝宝,还可以培养普通幼儿理解他人的品质。
同时,听障宝宝的家庭也需要社会更多的支持,例如平等的眼光、友好的接纳,而这些进步,最终将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和谐。